位置: 首页 > 大六壬

(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

(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

1.什么是良知?

一种观点的提出,由出论者亲自阐释,才是标准答案。他人阐释与论者意旨在心识上不能等观,则必生曲解。因为,你说,是你的心,他说,是他的心,二者若不同心,则必无印心之解。

(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

“致良知”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若未达“致良知”境界,便不能抵达“知行合一”之境。那么,什么是“良知”呢?对此,王阳明先生在其代表作《传习录·下》中作了明确解答——“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大六壬神课断课要决,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但凡如理如法熏习过经典的人,都不难看出,这段话中阳明先生对“良知”的解读,完全来自于《易·系辞》,也就是告诉人们:他所倡导的良知,其发动、均契于易道之变;而易道变动之窍要,在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后来,王阳明还用自己的语言做了更为简练的表达:“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而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

不久,阳明先生对此继续阐述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北宋五子之一明道先生的“物来则顺应”,深深启迪了王阳明——以至于他感悟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故圣人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这个能“明”的功夫,便是阳明先生为往圣所承继的绝学,他也因此而能为后世树有“开太平”之功。

2.因玩易而“龙场悟道”

研究阳明心学,须明了一件事:王阳明的龙场大悟,是如何证得的?对此,我们只要看看阳明先生的悟《易》历程便可知晓——

一、被宦官刘瑾追杀,逃命途中遇到无为道长这段姻缘,对他悟《易》影响至巨。

当时,天灾人祸连续打击,迷茫中的王阳明遇到无为道长,便想拜道长为师,就此出家。但,无为道士阻止了他的遁世之念,说:你不能如此隐匿,如果刘瑾知道你既没死又没有去龙场,这便是欺君大罪,会殃及你全家。现在,我来给你占一卦……得“明夷卦”,卦辞为:“明夷,利坚贞。”光明掩在地下,虽不见天日,但只要正视艰难,光明便必会显现。亦如孔子所言,要像周文王和箕子那样,在困境中隐忍下去,则光明必见。

无为道长的这一卦,当下即提振了王阳明的信心,使他从六神无主、隐遁避世之念中迅速抽离出来,让他在人生最倒霉的时候昂然而立,奔赴龙场……此后,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和他生命的辉煌。

关于这段经历对王阳明的重要影响,我们从无为道长和王阳明当时的诗对中亦可窥见端倪——无为道长说:“二十年前曾见君,近来消息我先闻。”王阳明续:“移家便住烟霞壑,绿水青山长对吟。”

这次与无为道长对话,令王阳明心性廓然大开!

二、到了贵州龙场后大六壬神课断课要决,王阳明因从早到晚读《易》而“龙场大悟”。

王阳明被贬谪龙场之初,因条件不具足,便暂居山洞,王阳明谓此洞为“玩易窝”。其后,他在戊辰(1508年)所作《玩易窝记》中说:“阳明子之居夷也(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手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

至此,王阳明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好一个“吾知所以终吾身矣”!这个被梁启超先生称颂为千古大师的王阳明,就此而悟!他一生的学问大旨亦随之而立,一代圣贤就此破茧而出!

3.不知易,不足以证心学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与王阳明同一时期的大学者湛若水和塾师许璋,对王阳明的一生影响甚巨。其中,塾师许璋精通兵法和象数易学,清代大儒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载“先生于天文、地理、壬遁、孙吴之术,靡不究心。”

王阳明为了潜心跟许璋学习,毅然解散了自己创办的当时如火如荼的龙泉诗社,令众人颇为费解。但王阳明心中很清楚,他要学的就是能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本事。当然,这位许璋也真没有让他失望!

遇事能断,方是真君子!中国智慧中的“格物”本领,在许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王阳明得力于许璋的案例也很多,举一最具代表性的——许璋在宁王造反之前,便派其子给王阳明送去异礼——枣子、梨子、豇豆、西瓜。王阳明一看,当下大悟,此隐语为:“早离江西!”他知道,这是老师在暗中救他……这件事,为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使朝廷转危为安提供了先机,也成为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更为日后阳明心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题写墓碑通常是由墓主及其亲人非常认可的人执笔的。据史料记载:许璋、湛若水二人与王阳明感情至笃——许璋去世,王阳明以文哭之,并为之题写墓碑;湛若水母亲去世,王阳明为其题《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而王阳明去世,其墓碑则是由湛若水亲题。

王阳明与他们的深情厚义,由此可见一斑!

君子千里同风。较之于塾师许璋,在学问建构方面,大学者湛若水对王阳明的影响可谓是无出其右——他们曾结誓共学,并在学问上各有建树,尤其在心学圣境上,虽异曲但同工——湛若水在其《示学六言赠六安潘汝中黄门》中写到“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千圣同行;万里一心感应,虚灵中正观生”,诗中“随处体认天理”心旨与王阳明“致良知”心学,时称“王湛之学”,一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学问中坚!而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为学宗旨,更是极大促进了王阳明对“致良知”观点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因此才有王阳明“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吾心即天理”的传世醒觉。

王、湛二人心旨之得,与悉心读《易》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之道统,普依儒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渐进展开。而八目之中,格物为先,没有格物之基,则难以抵达后七目之境。而不精通易道(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则不懂如何格物。古语曰:君子所见略同。对于格物,王阳明与湛若水曾展开过无数次激辩,彼此认知见地亦在激荡中砥砺升华。

尤为难能的是,湛若水虽高寿逾九十五岁,但在临终前仍在为门人讲授《易经》,由此足以窥见其学问宗基所在。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的诗作中也多处言《易》——如“瞑坐玩羲易”,“玩易探玄微”,“相携玩羲易”,“灯窗玩古易”,“由来康节是人豪气”(《归兴》)等等。

除诗文外,王阳明还抒发了与《易》有关的诸多体悟文辞,如“易也,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阳明心学的境界,其实便是易道所述的圣境!

4.良知就是《易》

欲知上山路,试问下山人。

当年洪州双岭玄真禅师问道吾禅师:“那些有神通的菩萨我们看不见也就罢了,但那些没有神通的菩萨,为什么也足迹难寻呢?”道吾禅师说:“只有同道者方知!”(宋代《景德传灯录》卷十)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说“良知就是《易》。”我们由此可知:一,研究阳明心学,若不精通易道,则难以抵达王阳明所言“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境;二,若不通易道而讲阳明心学,或如雾里看花大六壬神课断课要决,或属自说自话,或是齐东野语,皆不入阳明心学之命脉。

关于这种认知,国际著名阳明学学者也相与翼从——年逾七秩的日本福冈大学教授难波征男先生,不仅是蜚声四海的日本大儒、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的亲传弟子,也是当代日本阳明学的翘楚人物。在与其交流阳明学过程中,他亦对笔者专门提及其师冈田武彦先生和他本人也对“不懂《易》则难以精通阳明学”的认同,与笔者持等观之见。并且,难波征男先生为研习传播阳明学,还创立了自己的书院——咸生书院,院名便取自《易经》中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之旨。

人们对烟花并不陌生,都喜欢烟花绽放时的璀璨。但仔细想想,若没有黑夜,又何来烟花的璀璨呢?所以,这个不需要人为努力和制造的黑夜,对烟花而言尤为珍贵。众所周知,王阳明生活在一个科举制的时代,他在27岁时高中进士。在科举制度下,四书五经早在少年便是书生必读之书,这其中便包含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

毋庸置疑,《易》道之于阳明,之于后世,皆为省身进学之窍要、扶翼身心之铨衡。今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悉!否则,你不知“良知”真旨为何,而广作宣教,则必自溺溺人。退而求其次,你可以祸害自己,但不要祸害别人。因为,人心已经够苦了!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一言以蔽之:“良知即是《易》”。《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真善之中有良知,有智慧,有威智并举、益人益己的能量。这个威能服物、智能动众的一匡天地之力,方是阳明真精神!

(李向东)王阳明心学的精要所在,你知道吗?

【作者简介】

米鸿宾,字贞观,号十翼,先秦思想史专家,独立学者。创有十翼书院,复建有辽宁古刹财神寺。

秉承中国文化最优良的传承——学际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谙经学,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历法与国史。授课深入浅出,引诗举史,既广大又精微,具现道不离日用之旨,讲席淑世,著述方人。

问世有《大易识阶》(中国书籍出版社)、《道在器中——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故宫出版社)、《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岳麓书社)等。

六壬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