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壬术语

六壬大占纲要:从讲义到壬学专著的诞生之路

六壬大占纲要:从讲义到壬学专著的诞生之路

序言

本书的写作,缘于2008年新加坡贤绅士黄耀宗兄的邀请,为异国的华人壬友讲授《大六壬刘氏断应法纲要》。回国后大六壬断案疏证全文,考虑到国内推广壬学的需要,对《纲要》进行了适当修改,订为《传统六壬深研讲义》,以区别于新国讲习所用者。这两个教材一用就是四年,在讲学过程中,渐渐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毕竟讲义只起到一个提纲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配合大量PPT的演示页和板书展开,所以讲义的论述过于精简,案例的文字讲解还有待充实。

既然不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提纲,就产生了写一本个人壬学专著的念头。于是在《大六壬断案疏正》出版发行的一年后,决定以国内的《讲义》为蓝本,撰写一部《六壬大占纲要》。《壬占纲要》初定的写作计划大致是,从基础阴阳五行学的运用原理入手,到《开启宗门》的起课教程,再就是国内《讲义》中的全部内容,包括对壬式占断八门基本构造、神将—类象系统的阐述,传统《毕法》、《课经》的运用原理等等。

但壬学爱好者都明白,六壬无论是在起课方面还是判断方面,都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历法学有着深刻的关联。所以,《壬占纲要》的写作一开始就增加了农历历法及六壬月将、神将天文学依据的介绍。随着写作的深入及个人对六壬时空结构理解的提高,又加入了六壬时空观及时空大卦的演绎。由于我在六壬时空大卦方面的探究和实践也渐成体系,有一段时期,甚至有将两部分内容区分开,单就《大六壬时空观》写一部专著的计划。但回过头想想,传统壬学也好,六壬时空观也罢,六壬终归还是六壬,似将两部分内容对应起来融为一炉,比对起来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于是边写边改,在改进中不断完善全书的逻辑结构。

本书的撰写,历时整整五年。随着写作的推进,最终在郑同老师的建议下,确定书名为《六壬时空》。在篇目的编排上,作者费尽心力,力争能把个人日常占验实践所用的判断逻辑展现给读者,但同时却要顾及初学者由浅入深的学习与领会。从纯学术角度讲,这对我是一场重大的挑战。因为日常占验中,我会因占类的不同,情境的不同六壬大占纲要:从讲义到壬学专著的诞生之路,凭实践经验灵活取用判断,理气线索丰富,并不单一。而现在要我把针对各别人事的判断逻辑以一整套统一的象数逻辑形式敷陈推衍出来,实在是一个既枯燥又熬心的工作。特别是《大六壬时空观的一般性原理》这一章,就我个人对宇宙、时空的理性认知范畴来写,还不算难事,但要我把在演绎时空大卦时的心理体验描述出来,还要让读者大致明白,就无比困难了。为了说明纯心理层面的体验,不得不用到种种比喻,可语言文字终究是苍白的,到底也没能把我在断课当下,看着课式心中浮现的“影像”,及这些“影像”化生的过程完全说明。这就需要读者在日后自己的实践中去不断体验了。

本书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毕法》理气结构的讨论。《毕法赋》一直是传统壬学的精典歌赋,凌福之所注《毕法》继《口鉴奥旨》后,是唯一一个以《毕法》命名的注本,脍炙人口,也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一个注解。但在我看来,它就像一栋古宅,凌氏原注对于这栋宅第原是极尽华美之能事的装饰,但经历了近千年后,奢华不再,华厦将倾,已到了亟待整修的时候了。纠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对其进行重注。

“古宅”的维修最好是先将屋子的基本结构图录下来,把主要构件按原样拆解,在图纸上标注明白,待构件粉饰一新后,再按图索骥,一一拼接回原处,做到外观上修旧如旧,构造上重焕生机。《毕法》的房式结构不仅如榫铆相楔,相关歌诀间的理气也如环索钩连,故本次重注旨在塑造诸歌诀间的理气逻辑结构,乃名之《〈毕法赋〉遇真玉钤钩》云者。

《玉钤钩》既立足于凌注《毕法》,又有着与凌注本完全不同的理气模式。凌注本一句一解,每句诀下又设数个甚至十几个小格,无法体现课传理气的整体性和冲突性,有些小格和释义又出于书生臆揣,并不准确。我从多年占断实践出发,结合《六壬断案》的理气运用技法,认为《毕法》既本邵公案验拟象作歌,则诸诀间之理气必以课传为凭,钩链贯穿,具有整体的关联性。同时,诸关联之理气并非完全一致,如“昼夜贵加求两贵”,乃指二贵人相乘临言,或二贵又入传用,则成为“课传俱贵转无依”了。就一理气言,二诀构成要件都是二贵相加,但由动静与所处位置不同言,则前者主告昼夜两贵成事,后者则遍地贵人、贵多不贵,事无所托,告贵反主头绪多端,无所依从矣。又如“贵虽值狱宜临干”句,其先言贵人履辰、戌牢狱为嗔责,又指如乙、辛日占又宜贵人临身,一句中既含有冲突与矛盾,又包含了化解矛盾的方法。这些同一理气要素内蕴涵的冲突与和解,必须从得失、休咎方面关联起来才能剖析清楚。所以在《玉铃钩》的注释过程中,我不再拘于一句一解——这一工作已由凌福之完成,而是从实际课传的视角,将相关的歌诀通联起来辨析,以突显出《毕法》诸诀内在关联性与冲突性的取舍。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对壬式十二天盘、课传发用、理气往来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完成。

由于其中涉及的课式推算、理气节点太过丰富,作者虽力争释文准确无误,但整个注释过程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故所引证之式盘或存在错漏处,望读者也能从作者整体的注释理念及良苦用心出发,偶见一二处盘式误排,善意地向作者提出来,以便在以后的校订版中改正过来。

《毕法》的学习,初期仍要多读凌氏注解,这个注本的好处是每句歌诀所涉理气要点解得非常清晰,就像医学院教解剖学,把人体肢解开来,一个脏腑一个脏腑地、由表及里地让学生观察、认知,每个脏腑又作若干层解剖,抽丝剥茧式地再作分晓。由巨而微,适合初学一句一句去对照掌握课传中的某处特殊乘临理气节点的断应用象。在熟悉了《毕法》每条歌诀的理气要素后,以《玉铃钩》为线索,深彻理解《毕法》的整体关联性和相关冲突性。这就像到医院里的见习医生一样,面对鲜活的病人,就要有一个整体观念,病人说腹痛,就要考虑整个消化道出了问题六壬大占纲要:从讲义到壬学专著的诞生之路,而不是一个肝、胆、胃或十二指肠、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等部位。如病在十二指肠,又须上连通于胰、胃,右通于胆,作病灶的进一步排查。或者也可以把凌注与作者的注释比作西医和中医,凌注如西医,胃病治胃,肝病医肝,检查明确,针对性强;《玉铃钩》如中医,凡病必究其源头与传变,如《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言肝病有传变为脾病之可能,所以虽见肝病,却实脾为先,保脾固本,避免治了这头,病却传到他处,按了葫芦起了瓢大六壬断案疏证全文,越治越病的弊端。但无论西医、中医,了解清楚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实属必要,因此,学习六壬,凌注为基,刘注为课传全体大用,由初级而趋进阶运用,两者不可或缺。凌注者关联性较差,失之于机械、刻板,然不读凌注,则无以悉知《玉铃钩》之妙,这一点读者必须清楚。

至于《课经》诸格的学习和掌握,不必急在一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个个击破。我个人掌握课体诸格,大概花了两三年时间,一方面多读《六壬断案》,邵公案验多由体格切入判断,是认识课体的一个范例来源。但就像别人给你介绍某人长相、性格,到底没见到本人,只是一个大概印象,见识到了本人,初相交接,才识庐山真面,以后再见就不会认错,故自己放胆去实践也必不可少。

讲到这里,也许读者方面仍会有一顾虑,就是作者这次公开出版的《六壬时空》,会不会藏诀,将内部讲义中的某些所谓秘诀加以删改。这点读者可以完全不必担心,《传统壬学深研讲义》全文99页,未足本书1/3。本书不仅全文引用讲义,还整理并引入了相关课件与板书,使读者可以一窥日常讲习之全豹。

本书是对传统壬学的一次构造性重组,传统壬学古籍丰富,互作传抄,各学习要点重复引申繁多,有时关于同一要点论述,诸书还有矛盾处。作者根据个人十数年的实践,对古籍中的重复内容进行了总结,矛盾的问题加以辩证厘清。更以个人常占思路为指引,对各学习阶段的要点作为逻辑结构的调整。在总结传统壬学的同时,将本书作为一个整体,编为《六壬刘氏断应法·导论》。书中以“因类取象”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大宗法,分取“八门定象”作《八门金锁》一卷;阐明神对应象、将对应类,明确神将乘临关系对应象类取验关系,作《肯堂肯构》卷;后更作《营造式法》卷,籍《毕法》全面讲解课传、神将之理气往来;终于《课体》大体格之述要,喻为《唐顿庄园》卷。其中神将分开、类象分清的讨论,是“刘氏断应法”神将一元大论的引导,《玉铃钩》是理气归象大论的引导,而此二大论又直指期候应象大论。虽然本书未涉“刘氏断应法”之原理,但对于有志于进而探索壬学真义的读者,本书可以说是“刘氏断应法”的阶梯。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读者有开卷有益之感,于当代壬学之继承与传播有所裨益,则吾心足矣!

在本书写作的中期,作者有幸经黄耀宗兄力荐,开始接触赖公风水。近年来广读赖布衣、张九仪书,力追巨宗先贤,由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契入,研究风水学的源流与当代应用。结果发现,赖公风水与壬学同出于古星象学,同源而用殊,故又将赖公天星天合风水的堪舆和涓吉与大六壬融合,全新的《刘氏易经时空观》观也正在构建之中。本书作为《刘氏易经时空“天时部”》先行出版,只是一个缘起。将来拟就赖公风水罗盘与择日课学分著“地利部”与“人和部”,以《黄帝阴符经》为主导,将《阴符》分解三遍,以全天、地、人三才之极,道、法、术三章之体用也。

写作晚期,因作者的考据癖作怪,又有些上古天文、历法学的新发现。如农历是否由之前就存在的三部独立的历法,即太阳历法、太阴历法与一部干支历法整合而成,干支历法是否即史籍中提到的《甲历》等等。原想就这些新内容对时空观作进一步补充和调整,但虑及全书统一的逻辑架构,与作者心力之不及,只能暂时作罢。将相关考证留待将来,亦学问之道循序渐进使然之事也。

学问一事大六壬断案疏证全文,或有圄于时文而不能追溯高古、倡导将来者,然余之治学,向未曲学阿世,则于心不昧矣!

六壬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