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学:象数义理分家与社会两级分化的探究
明清易学
明朝易学明显走出了《易经》的范畴,向上发展成为了理学——陆九渊与王阳明为代表,向下广泛与医卜星占结合在一起,硕果累累。易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上有成王成圣之道,下有趋吉避凶之法。在官方,明初虽然以程、朱为正宗,却将《本义》中代表易学精华的图象拿掉了;就像东周时代《周易》保存在周王室、《易图》保存在鲁国,就像汉朝《易经》在官方传承而秘书纬术藏于皇宫,帝王只想天下士子可以被自己管控,而不是像陈抟一样被帝王所仰望。在精神上管控,在物质上以“权”、“利”引导,这就是明清王朝的统御之道。
易的象数义理再次分家,导致了社会的两级分化,一方面形成了居于上位的统治阶层,另一方面形成了被压迫被统治的下层百姓。义理本来是由象数而产生,在统治阶层则认为先有道而后有物大六壬直指古籍,道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枢纽,就像君主是社会的主宰一样。王阳明精通儒士易与方士易,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不论“道”与“物”,而是找到了凌驾于“道”与“物”之上的“心”。有心则为物,无心则为道。就像《周易》,顺从自然为道,改变自然为儒,寂然不动才为《易》。
对于统治阶层来说,以道为本,以儒为用,也就是明面上以儒治国,实际上暗地里行的是道术。道术实用价值很高明清易学:象数义理分家与社会两级分化的探究,儒术很容易统治人们的思想,一阴一阳,打起太极拳来,谁受的的了。明朝既然以道理统治百姓,方士易只好在民间开花结果。此时,全新的天地人体系有“太乙”、“六壬”、“奇门”,民间有“精通三式便为神”的说法。此三式,为易学的集大成之作,远远的将《周易》甩在了后面。
统治阶层以“义理”治国,无疑将最精华的“象数”丢给了百姓。统治者舍本逐末,虽然管制住了人体,却失去了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统治阶级越是想控制什么,群众百姓越是想干什么。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内在的压力过大,就会如火山地震一样冲出地面,遍地开花。
守着《易经》走老路子并且穷首皓经的明代代表人物为来知德。知德号瞿唐先生,著《易经集注》。知德习易三十二年,深明《周易》,他说:“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实际上“象犹镜也”,“不知其象大六壬直指古籍,易不注可也”。
来知德于图象之学上造诣精深,自创“来瞿唐先生圆图”,其“弄圆歌”云:“我有一丸大六壬直指古籍,黑白相合。虽是两分明清易学:象数义理分家与社会两级分化的探究,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知德自视甚高,“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四圣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盖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而德之圆,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
何为对待?伏羲八卦也,易之数者,两两相对而待(先天八卦讲究自然排列,太七之数、相对应的两数之和必定为七)。何为流行?文王八卦也,易之气也,一气周流(后天八卦讲究气候变化)。对待与流行是对两者八卦的区别认识。数与气不分先后,所以来知德认为也无所谓先天与后天之分。
清朝是易学的大总结时代,名家辈出,不可胜数。代表作为王夫之的《周易内传》、《周易外传》,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与陈梦雷的《周易浅述》。
王夫之为清初的儒学大家,在对待象数与义理上,态度基本上和朱熹一致。清朝尊孔贬朱(朱为明朝国姓,朱熹易被列为官学),《四库全书》的编者们认为“陈抟以后,牵异学以乱圣经”,朱熹的做法无疑是“以方士之说,淆羲文周孔之大训”。这个帽子扣的可真不小。大学士李光地深悟《中庸》之道,所著《周易折中》将以前之许多名儒对《周易》的解释收了进去,打破专主程、朱的局面。
真正能够代表清代易学的是陈梦雷的《周易浅述》。《周易浅述》完全遵从《易经》的卦序,却将“易图”卷首的地位挪到卷尾,完全符合统治者需要。陈梦雷不仅为做人,做学问也真不含糊,他说“易之为书,义蕴虽多,大抵理数象占四者尽之”。陈氏对易的认识,可谓是一语中的直指要害。
陈氏以“理”为先,以“数”次之,以“象”再次之,“占”为其末,很明显受“理学”、“心学”的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周易》的形成,先有数,再有象,象中有理,因此可以占卜预测。也就是说,先有事物,然后我们才可以探索研究,这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至于探索人与万物存在的规律,与之刚好相反,有道有理,人才可以用心体悟。知识是探索的过程,真理是本来就存在的。